
银行取消5年期存款对老百姓意味什么 重新配置资产成必然!最近,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取消5年期存款产品,这在中国银行历史上非常罕见。对于偏好储蓄的国人来说秦安配资,5年期存款的取消以及由此释放出的信号将对很多人产生巨大影响,重新配置资产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。

近年来,由于存款利率持续下降,许多普通民众为了提高收益,选择将钱存入长期存款,如3年期和5年期定存。这些期限较长的存款利率较高,成为许多人躲避利率下行的最后避风港。然而,随着很多银行取消5年期存款利率,普通人越来越难以避开利率下行的大环境。存款利率越来越低,已经成为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。
银行取消5年期存款的主要原因在于,预计未来很长时间里国内利率还会继续下行。如果继续推出高利率且期限较长的5年期存款,民众会选择长期存款,这将显著增加银行未来的资金成本,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息差压力。事实上,从今年年初以来,很多银行的利率出现了长期和短期倒挂的现象,5年期存款利率低于3年期存款。银行希望通过这种倒挂现象引导民众减少长期存款。到了年底,随着利率持续下行,许多银行干脆取消了5年期的长期存款。
目前,主要是一些中小银行取消了5年期存款,但随着利率持续下降秦安配资,不排除未来大银行也会加入的可能性。从前几年大受欢迎的大额存单来看,5年期的大额存单现在已经全部消失不见。5年期存款被取消实际上是利率下行大趋势带来的连锁反应。
随着存款利率变得越来越低,甚至长期存款利率开始被取消,重新配置资产成为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。是否继续储蓄以及配置多大比例的资产在储蓄上都需要重新权衡。从统计数据来看,许多人的储蓄习惯已经开始发生变化,存款搬家的现象已经在悄然上演。
最近,央行公布的10月金融数据显示,10月份居民存款大幅减少了1.34万亿元,创下年内最大减幅。事实上,自今年7月以来,居民存款就大幅减少了1万多亿元,最新数据显示,存款搬家的趋势仍在延续。这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无法忍受低利率,寻求其他回报率更高的资产。央行发布的《2025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》也印证了这一点,报告显示,在今年第三季度,倾向“更多储蓄”的储户占比为62.3%,较上一个季度下降1.5个百分点,显示出低利率确实让更多人开始考虑减少储蓄。随着银行开始取消5年期存款产品,预计未来存款搬家还会加速。
对普通民众而言,最大的挑战在于离开无风险的银行存款后,资金还能配置到哪里去?最能替代银行存款的是财政部发行的储蓄式国债,这种国债是绝对无风险的,并且收益高于银行存款。尤其是在5年期存款利率被取消之后,财政部的储蓄式国债将更受欢迎。按照财政部在今年11月份刚刚发布的储蓄式国债,3年期的票面年利率为1.63%,5年期的票面年利率为1.7%,比目前国有大行的同期定存利率要高。
不过,购买储蓄式国债的最大挑战在于额度有限,最近几年财政部每逢推出储蓄式国债基本上都是秒光。在银行取消5年期存款产品之后,预计财政部的国债产品将变得更受欢迎,也更加难抢。除了国债之外,银行理财可能是更现实的存款替代。因为国债产品额度有限,而银行理财基本上不用担心额度问题。不过,与存款和国债相比,银行理财不是无风险产品,理论上存在亏钱的可能性。但由于具有一定风险性,银行理财的潜在收益也高于存款。今年前三季度,银行理财年化收益率平均大概在2.5%左右,比3年期存款利率高出约1个百分点。
前几年,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开始打破刚性兑付,银行理财规模一度出现萎缩,2022年的理财规模为27万亿元,出现了近年首次下降。不过,由于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降,越来越多的资金重新流向银行理财,截至今年三季度,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已经超过了32万亿元,创下历史新高。从投资者数量来看,银行理财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,今年三季度,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.39亿,同比增长12.7%。
存款资金除了流向银行理财,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A股市场。去年9月以来,A股市场启动牛市行情,今年更是突破4000点,创下10年新高,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入市。从A股市场的历史走势来看,每十年就会爆发一次较大级别的行情。基于过去十年一次牛市的期待,加上政策层面扶持以及高科技产业的爆发,诸多因素叠加,让很多投资者对这一轮行情抱有较高的期待。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将银行存款转移到股市,希望博取十年一轮的财富机遇。今年前10个月,新增A股开户数达到2245.88万户,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.57%。
即使银行存款利率再低秦安配资,也不意味着以后就没有人愿意去银行存钱了。我国民众一向偏爱存款,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息收益,更重要的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。对很多人来说,银行存款越多,安全感就越高。存款带来的安全感是股市无法提供的。因此,即使未来存款利率越来越低,甚至5年期存款产品被取消,在安全性的需求下,仍会有很多人愿意将钱存在银行,甘当存款钉子户。对很多人而言,安全性比收益率更加重要,即使没有收益,也要拥有足够的安全感,这是很多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本性。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