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起微凉的风拂过皮肤,夜晚渐长的暮色悄然降临——秋天来了。立秋虽至,暑热未消,但自然界的节律已悄然转向“收藏”。古人“贴秋膘”以御寒冬的智慧流传至今,可时代变了,我们多数人不再缺衣少食易云达,盲目大鱼大肉进补,反而可能加重脾胃负担,与健康初衷背道而驰。
秋燥袭肺,养阴润燥是根本
古人洞察天人之道,认为“肺者,气之本......通于秋气”。干燥的秋风,最易损耗肺的津液。干咳少痰、喉咙不适、皮肤紧绷,甚至便秘,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我们:该润一润了。
初秋饮食核心在于养阴生津、润肺润燥
展开剩余75%优选食材: 梨的清甜、银耳的胶润、莲藕的爽脆、芝麻的油香、糯米的温和、蜂蜜的甘醇易云达,都是润泽身体的天然恩物。
时令蔬菜: 黄瓜、冬瓜、西红柿、芹菜等,水分充足,性质平和,有助于补充津液,对抗燥气。
白色入肺,少辛多酸有讲究
古人智慧深藏于色彩与味道之中。中医认为“西方白色,入通于肺”,白色食物如杏仁、百合、荸荠、雪梨、银耳等,是滋养肺气的优选。肺在秋天需要“收敛”,饮食上也需顺应这一特性。
《黄帝内经》提示:“肺欲收易云达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。”
增酸: 适当增加葡萄、柚子、橘子、山楂等时令水果,酸味有助于收敛肺气,滋养肝阴。
减辛: 辣椒、姜、蒜、韭菜等辛散之物,易助燥伤津,加重秋燥不适,入秋后应减少食用。
温和滋养,药膳调理添助力
结合时令特点,这里分享两道温和的养生膳食,供大家参考:
1. 生地粥(传统养生参考)
参考做法: 生地黄(鲜品更佳)约30克,细致切碎,加清水煮沸后转小火慢熬约30分钟,滤取药汁。重复煎煮一次,合并两次药液,浓缩至约100毫升备用。取大米约75克煮成粥,粥成趁热加入浓缩生地汁,搅拌均匀,依个人口味加入少量冰糖调味即可。
温和提醒: 此粥性质偏凉润,传统上认为有助于滋养阴液、清润生津。个体存在差异,请根据自身体质情况合理选择。
2. 莲藕蜜糖露(家常滋润之选)
参考做法: 取新鲜莲藕、白萝卜适量,分别洗净切碎,用洁净纱布或榨汁工具取藕汁约120毫升、萝卜汁约60毫升。将两种汁液混合,加入约30克蜂蜜,搅拌均匀即可饮用。
温和提醒: 莲藕汁、萝卜汁与蜂蜜搭配,口感清润。莲藕常被认为有助凉血润肠,萝卜有助于生津消食,蜂蜜性质滋润。三者结合,适合作为秋季家常的润燥饮品。
秋风渐起易云达,顺应天时调整身心,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。所谓“贴秋膘”,绝非饕餮盛宴,而在于一份懂得克制与选择的智慧。让每一口食物都成为身体的滋养,而非负担。当凉意渐深,身体自会以轻盈有力的状态,从容迎接季节流转。
发布于:北京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